在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 年)》的指引下,我国乡村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。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水产行业在这一宏伟蓝图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,未来发展前景不可小觑。无论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,还是响应国家对农业现代化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,水产行业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乡村振兴战略下,水产行业的方向和机会在哪里?
规划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重要任务,这也为水产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膳食结构不断优化,水产品因其高蛋白、低脂肪、营养丰富的特点,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饮食选择,市场需求持续增长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。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,发展水产养殖和捕捞业潜力巨大。通过科学规划养殖区域、推广先进养殖技术,能够提高水产品产量,丰富食物供给种类,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。比如,近年来兴起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,不受自然环境限制,能够精准控制养殖条件,大幅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,成为保障水产品稳定供应的新生力量。
在优化城乡发展格局的进程中,水产行业有望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需要加强县域经济体系建设,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。水产行业的产业链较长,涉及养殖、加工、流通、销售等多个环节,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,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,促进农民增收。同时,水产品加工产业可以与县城、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例如,一些沿海地区的县城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产资源,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,不仅提升了水产品附加值,还带动了包装、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,增强了县城的经济实力。此外,随着冷链物流和电商的发展,优质水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城市市场,丰富城市居民的 “菜篮子”,推动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。
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,为不同地区的水产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,可以进一步强化水产养殖产业发展,加大科技投入,引进优良品种,提升养殖设施水平,打造规模化、标准化的水产养殖基地。比如江苏的一些渔业大村,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,统一采购饲料、技术服务和销售产品,实现了规模化经营,提高了市场竞争力。城郊融合类村庄则可以利用靠近城市的区位优势,发展休闲渔业,将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、农家乐等相结合,开发垂钓、观赏鱼养殖、渔家美食体验等项目,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,拓宽水产行业的盈利渠道。特色保护类村庄若拥有独特的水产资源或渔业文化,可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产品牌,推动渔业文化传承与发展。
在脱贫地区全面振兴过程中,水产行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。许多脱贫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,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,水产产业发展相对滞后。在过渡期内,随着帮扶政策的持续推进,脱贫地区可以加大对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完善种苗供应、技术服务等配套体系,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项目。比如,一些山区的脱贫县利用当地的冷水资源,发展虹鳟鱼、鲟鱼等冷水鱼养殖,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、开展消费帮扶等方式,将优质的冷水鱼推向市场,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。同时,加强脱贫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水产行业的合作,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,能够促进脱贫地区水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各项政策,为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方面,国家对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、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,有助于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量。同时,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,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能够提升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加大对水产养殖池塘改造、渔港建设、冷链物流设施等的投入,改善水产行业的生产和流通条件。例如,广东等地对老旧水产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,提高了池塘的养殖容量和水质调控能力,降低了养殖风险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,将为水产行业带来更多创新机遇。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,有助于培育出更多优良的水产种苗;智慧渔业的发展,通过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对养殖环境、养殖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管理,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,为水产行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,水产行业可以做好 “土特产” 文章,挖掘地方特色水产资源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产品牌。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支持水产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,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,延长产业链,提升附加值。比如,浙江舟山等地的水产加工企业,将传统的渔业捕捞与精深加工相结合,开发出鱼糜制品、海洋生物保健品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。同时,有序发展休闲渔业、渔业电商等新业态,拓展水产行业的发展空间。强化农民增收举措,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,让养殖户能够分享到产业发展的更多收益,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水产养殖的积极性。
大力培养乡村人才的政策,将为水产行业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。壮大乡村人才队伍,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 “头雁” 项目,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者的培训指导,能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。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,推动涉农教育与水产养殖生产实践紧密结合,培养出一批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水产人才。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,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报考高职院校学习水产养殖相关专业,加强农村数字人才、电商人才培育,将为水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电商销售提供人才保障。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,吸引各类人才投身水产行业,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,水产行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。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,推广绿色水产养殖技术,如生态循环养殖、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,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浪费和环境污染,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在稻田中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,既增加了农民收入,又减少了化肥、农药的使用,保护了生态环境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加强对水产养殖尾水的治理,推广尾水生态处理技术,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。稳步推进农业减排固碳,探索渔业碳汇开发,通过合理的水产养殖活动吸收二氧化碳,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。
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,水产行业能够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贡献力量。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加强农村渔业生产用水、用电保障,改善渔港、码头等基础设施条件,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,通过发展休闲渔业,打造美丽渔村,提升村容村貌,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,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。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水产行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,为农村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。
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,为水产行业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,稳定水产养殖经营主体的预期,促进水产养殖适度规模经营。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,加大财政对水产行业的支持力度,完善金融服务,创新水产养殖保险产品,为水产养殖户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。
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,水产行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。通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,加强对水产养殖户的管理和服务,促进水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同时,参与乡村治理,协助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纠纷和问题,维护乡村和谐稳定。
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 年)》为水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水产行业应紧紧抓住这些机遇,积极应对挑战,不断创新发展模式,推动产业升级,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。